《螢火蟲》
賈祖璋
螢火蟲是怎樣發生的,鄉間沒有談起;但古書上卻說牠是野草所化成的。去年那號稱中國第一家的老牌雜誌,竟發表過羅廣庭博士的生物化生說,所以腐草化螢,大概是可靠的。但羅博士經廣東方面幾位大學教授要求嚴密實驗以後,一直到現在還未曾有過下文,至少那家老牌雜誌,沒有再把他的實驗發表過,大抵羅博士已被他們戳穿西洋鏡了;那麼腐草化螢的傳說也就有重行估定價值的必要。
原來螢有許多種數,全世界所產能夠發光的螢有二千種,形態相像。而不能發光的也有二千種。我們這裏最常見的一種是身體黃色,而翅膀的尖端有些黑色的。牠們也有雌雄,結婚以後,雄的以為責任已盡,隨即死去;雌螢在水邊的雜草根際產生微細的球形黃白色卵三四百粒,也隨即死去。這卵也能發一些微光,經過二十七八天,就孵化為幼蟲,幼蟲的身體有十三個環節,長紡錘形,略扁平;頭和尾是黑色的,體節的兩旁也有黑點。尾端有一個能夠吸附他物的附屬器,可代足用。尾端稍前方的身體兩側還有一個特殊的發光器官,也能放青色的光。日中隱伏於泥土下,夜間出來覓食。牠能吃一種做人類肺蛭中間宿主的螺類,所以有相當的益處。下一年的春天,長大成熟,在地下掘一個小洞,蛻了皮化蛹。蛹淡黃色,夜間也能發光。到夏天就化作能夠飛行的成蟲,看了這一個簡單的生活史,腐草為螢的傳說,可以不攻自破了。
最令人感興趣的螢火,是從哪裏來的呢?在科學上的研究,以前有人以為是某處發光性細菌與螢火蟲共棲的緣故,但近來經過詳細的研究,確定並沒有細菌的形迹可尋,還是說它是一種化學作用來得妥當。這種發光器的構造,隨螢的種類和發育的時代而不同。幼蟲和蛹大抵相似;在成蟲普通位於尾端的腹面,表面是一層淡黃色透明質硬的薄膜,下面排列着多數整齊的細胞,形成扁平的光盤,細胞裏有多數黃色細粒,叫做「螢光體」(Luciferase),遇着氧氣就起化學作用而發光。這些細胞的周圍又滿布毛細管,毛細管連接氣管能送入空氣,使螢光體可以接觸氧氣。又分佈着許多神經,能隨意調節空氣的輸送,所以現出忽明忽暗的樣子。與發光細胞相對的還有一層含有多數蟻酸鹽或尿酸鹽的小結晶的細胞,呈乳白色,好似一面鏡子,能夠把光反射到外方。
螢光不含赤外線(熱線)和紫外線(化學線),所以只有光而沒有熱,是一種理想的照明用的光。但現在的人類還不能明白這些螢光體的內容;既不能直接利用它,也不能仿照它的化學成分來製出一種人造的螢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