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 單元七
閱讀在線

 

第一篇 《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節錄) 梁啟超

  中國傳統重視修身立德,輕視科學技藝。作者身處清末、民初時期,中國積弱不振,無力與科技先進的西方國家抗衡。作者通過這一段演說,鼓勵人們重視科學的精神,希望能通過科學,令國家富強。


《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節錄)
梁啟超


  今日我感覺莫大的光榮,得有機會在一個關係中國前途最大的學問團體——科學社的年會來講演。但我又非常慚愧而且惶恐,像我這樣對於科學完全門外漢的人,怎樣配在此講演呢?這個講題——《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是本社董事部指定要我講的。我記得科學時代的笑話:有些不通秀才去應考,罰他先飲三斗墨汁,預備倒吊着滴些墨點出來。我今天這本考卷,只算倒吊着滴墨汁,明知一定見笑大方,但是句句話都是表示我們門外漢對於門內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如何欣羨、如何崇敬、如何愛戀的一片誠意。我希望國內不懂科學的人或是素來看輕科學、討厭科學的人,聽我這番話得多少覺悟,那麼,便算我個人對於本社一點貢獻了。

  近百年來科學的收穫如此其豐富:我們不是鳥,也可以騰空:不是魚,也可以入水;不是神仙,也可以和幾百千里外的人答話……諸如此類,哪一件不是受科學之賜?任憑怎麼頑固的人,諒來「科學無用」這句話,再不會出諸口了。然而中國為甚麼直到今日還得不着科學的好處?直到今日依然成為「非科學的國民」呢?我想,中國人對於科學的態度,有根本不對的兩點:

  其一,把科學看太低了,太粗了。我們幾千年來的信條,都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這一類話。多數人以為:科學無論如何如何高深,總不過屬於藝和器那部分,這部分原是學問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恥辱。又以為:我們科學雖不如人,卻還有比科學更寶貴的學問——甚麼超凡入聖的大本領,甚麼治國平天下的大經綸,件件都足以自豪,對於這些粗淺的科學,頂多拿來當一種補助學問就夠了。因為這種故見橫亙在胸中,所以從郭筠仙、張香濤這班提倡新學的先輩起,都有兩句自鳴得意的話,說甚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兩句話現在雖然沒有從前那麼時髦了,但因為話裏的精神和中國人脾胃最相投合,所以話的效力,直到今日,依然為變相的存在。老先生們不用說了,就算這幾年所謂新思潮、所謂新文化運動,不是大家都認為蓬蓬勃勃有生氣嗎?試檢查一檢查它的內容,大抵最流行的莫過於講政治上、經濟上這樣主義那樣主義,我替它起個名字,叫做西裝的治國平天下大經綸;次流行的莫過於講哲學上、文學上這種精神那種精神,我也替它起個名字,叫做西裝的超凡入聖大本領。至於那些腳踏實地平淡無奇的科學,試問有幾個人肯去講求?學校中能夠有幾處像樣子的科學講座?有了,幾個人肯去聽?出版界能夠有幾部有價值的科學書,幾篇有價值的科學論文?有了,幾個人肯去讀?我固然不敢說現在青年絕對的沒有科學興味,然而興味總不如別方面濃。須知,這是積多少年社會心理遺傳下來!對於科學認為「藝成而下」的觀念,牢不可破,直到今日,還是最愛說空話的人的最受社會歡迎。做科學的既已不能如別種學問之可以速成,而又不為社會所尊重,誰肯埋頭去學它呢?

  其二,把科學看得太呆了,太窄了。那些絕對的鄙厭科學的人且不必責備,就是相對的尊重科學的人,還是十個有九個不瞭解科學性質。他們只知道科學研究所產結果的價值,而不知道科學本身的價值;他們只有數學、幾何學、物理學、化學……等等概念,而沒有科學的概念。他們以為學化學便懂化學,學幾何便懂幾何;殊不知並非化學能教人懂化學,幾何能教人懂幾何,實在是科學能教人懂化學和幾何。他們以為只有化學、數學、物理、幾何……等等才算科學,以為只有學化學、數學、物理、幾何……才用得着科學;殊不知所有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只要夠得上一門學問的,沒有不是科學。我們若不拿科學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門子學問也做不成。中國人因為始終沒有懂得「科學」這個字的意義,所以五十年很有人獎勵學製船、學製炮,卻沒有人獎勵科學;近十幾年學校裏都教的數學、幾何、化學、物理,但總不見教會人做科學。或者說:只有理科、工科的人們才要科學,我不打算當工程師,不打算當理化教習,何必要科學?中國人對於科學的看法大率如此。我大膽說一句話:中國人對於科學這兩種態度倘若長此不變,中國人在世界上便永遠沒有學問的獨立,中國人不久必要成為現代被淘汰的國民。